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English

教务处
 
当前位置: 教务首页>>集团化办学>>正文
搭建三合作平台,实施集团化办学--凸显显农业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2015-12-22 23:20  

 

 


搭建三合作平台  实施集团化办学

突显农业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内容简介: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按照“引企入校、深度融合,集团办学、服务社会”的办学思路,紧紧抓住国家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机遇,大力实施农业集团化办学,构建了3个合作平台,探索了9种校企(政)融合模式,创新了12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6项集团化办学效益,突显了农业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发挥了国家示范院校辐射引领作用。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学院占地面积1640亩,建筑面积45万平米,资产总值4.5亿元。现设有16个分院、教学部,开设农、林、水、建、理、工、管、经等8大类70个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19200余名。20107月,由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成立了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现有成员单位79家,集团下设校企合作、招生就业、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职教研究等5个工作委员会和15个专业群产学研合作分会,成员包括系部主任和企业车间主任或项目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积极探索集团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集团化办学体制创新。近年来,在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在集团牵头单位带领下,集团成员精诚团结、通力合作,按照“引企入校、深度融合,集团办学、服务社会”的办学思路,紧紧抓住国家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机遇,大力实施农业集团化办学,构建了3个合作平台,探索了9种校企(政)融合模式,创新了12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6项办学效益,突显了农业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发挥了国家示范院校辐射引领作用。

一、依托百县千企,构建了三个合作办学平台

2007年学院启动实施了百县千企工程,2010年在此基础上牵头成立杨凌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后,集团牵头单位将集团化办学与学院“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探索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课程教材与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1.校企合作平台。以理事会为基本组织形式,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实现横向联合与互惠互利发展。

2.校政合作平台。在政府(行业)主导下,协调合作各方行动和利益,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促进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

3.校校合作平台。以集团牵头单位为主体,以集团内职业院校为支撑,以“十个衔接”为核心,实现集团内高、中职教育差异性互补,相似性共享。

通过构建校企、校政、校校合作平台,建立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组织机制、建设机制、共享机制、对话机制、衔接机制、推广机制等6种集团工作机制,创新了校企对接、工学结合、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集团化办学体制。目前,杨凌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现有18个职业院校,54个企业,其中33个企业在集团内职业院校中设立了人才培养基地、开办订单班51个,设立奖学金12类,建立顶岗实习基地122个,教师锻炼基地69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5个,毕业生就业基地3000多个。集团与145个县(区)政府和1332家企业进行了广泛的校企合作,进一步扩大了集团的社会影响力。

二、实施集团化办学,形成了九种合作办学模式

学院坚持以理事会作为办学合作的基本机制,以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为突破点,利用陕西省农、林、水厅局共建集团牵头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优势,探索形成了引企入校型、校政合作型、共享实训型、现代学徒型、就业基地型、顶岗实习型、员工培训型、教师锻炼型、国际合作型9种合作模式,创新了校企对接、工学结合、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集团化办学体制。

1.引企入校型中水模式。该模式以中国水利水电建设第十五局有限公司合作企业为代表。借鉴德国双元制理念,学院与企业组建中水技术学院,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共同进行专业、课程和实训条件建设;学院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企业聘请教师为兼职工程师;合作技术开放与推广;教师定期进企业实践锻炼;企业员工定期到学校轮训;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

2.校政合作型彬县模式。该模式以集团牵头单位彬县、凤县等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为代表。校政双方在5个方面深度合作:建立专家大院,技术人员长期驻点服务;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开展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举办农民培训和技术讲座;引进合作企业,实施项目“一条龙”服务。

3.共享实训基地型杨凌模式。该模式以集团职业院校与杨凌入区企业共建基地为代表。将杨凌示范区入区企业共建成集团职业院校的共享实训基地,把企业车间作为学生实训、毕业生创业基地,实现了学院专业发展与杨凌产业共生共长,相生相伴。

4.现代学徒制型麦迪森模式。该模式以集团牵头单位与东科麦迪森制药有限公司合作为代表。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师徒制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按11教学安排原则,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和人文素养教育,企业按照以师带徒方式负责综合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

5.就业基地型新疆兵团模式。该模式集团职业院校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合作单位为代表。学校将新疆建设兵团等单位确定为固定就业基地,为兵团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目前集团职业院校已累计向新疆建设兵团输送毕业生6300多名。

6.顶岗实习型山东乐多收模式。该模式集团农业职业院校为主体与潍坊乐多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为代表。企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不同岗位能力的要求,安排学生在各个工作岗位、各个工作环节进行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培养学生。

7.员工培训型广西柳工模式。该模式以集团牵头单位与广西柳工世源工程机械公司等企业合作为代表。企业在学院建立西北地区员工培训基地,学院与企业发挥各自优势进行企业员工和教师实践能力培训。

8.教师锻炼型三木模式。该模式以集团牵头单位与陕西三木园林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为代表。每年利用假期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掌握最新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教师实践水平。

9.国际合作型ESAF模式。该模式以集团牵头单位与法国ESAF公司等国外企业合作,4年选送60多名毕业生到国外创业就业的合作模式。同时,与英国和澳大利亚合作,引进建筑技术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合作培养学生。

三、校企深度融合,创新了十二种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坚持以理事会作为办学合作的基本机制,先后与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用友集团合作共建中水水电学院、陕西建筑见习学院和用友新道师资培训学院陕西分院,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创新了12种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其中“情境化模块式”等6个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省级或行业教指委教学成果奖。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通过分析工作岗位,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转化形成学习领域,对应设定学习情境,构建了“情境化模块式”人才培养新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获第六届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2.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逐级分解,形成各子目标,师生共同完成各子目标的目标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3.园艺技术专业根据作物生长季节,实施专业认知、季节单项实训、季节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训项目,实现了学生能力阶梯培养提高,形成了“季节分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4.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基于职业能力、基于职业素养建立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形成了“双基”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5.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达到专业技术岗位群合格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某一技术岗位核心能力性,形成了“合格+特长”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或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6.畜牧兽医专业让学生两年在校理论学习和单项技能训练,第五学期到相关企业完成半年工学交替综合技能训练,第六学期半年顶岗实习,形成了工学交替EPI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推行“四化”管理,取得了六大集团化办学成效

集团牵头单位以实施集团化办学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职业教育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科学化等“四化”建设。以专项研究推进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标准建设;以细化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促进管理工作精细化;以探索建立MOOC网络教学平台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建设,在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取得了六大办学成效。

1.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就业指标刚性化、就业服务全员化、就业信息网络化、就业面向社会化、就业重心基层化”五化措施,连续8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6%以上。学院连续6次被评为陕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学院被授予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0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丰硕

学院是陕西省唯一主持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的高职院校,参与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8个。现有国家级重点专业4个,省级1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2门已转升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及行业教指委精品课程32门。在研项目19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32项,科研经费单项超过100万元的5项,2014年度科研项目到账经费445.2万元。学院获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推广成果奖32项,获地厅级科研成果奖28项。

3.专业服务产业贡献突出

学院以国家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项目为依托,建成了陕西省中职骨干教师培训、陕西省阳光工程培训等6个培训基地。开展“阳光工程”培训、“人人技能工程”培训、新农村建设乡村干部培训、农综世行农民培训、合作企业岗位培训活动。三年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30多项,开展技术培训59592人次,培训农民14.3万人次。赵瑜研究员培育的“武农”系列小麦品种在黄淮麦区推广6000多万亩,为农民增收36亿元。学院32名专业教师被县市政府和企业聘为科技顾问与技术总监,7名教师领办了农业科技企业。

4.共建共享基地成效显著

依托杨凌示范区,按照“专业伴生产业,基地共建共享”的原则,与杨凌秦岭山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果树苗木繁育中心、杨凌新华府公司等入区企业合作建立了装备先进、对接产业、满足教学、培训和生产的共享型实训基地。实现了学生培养过程与企业生产环节紧密结合,提高了实践教学水平和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能力。促进了杨凌示范区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示范推广作用的充分发挥,促进了学院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方面示范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

5.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大幅提升

学院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动多证书制度实施,以举办各类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以实施毕业生顶岗实习、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近三年学生双证书获取率为97.11%99.65%98.25%。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一等奖5个、二等奖14个、三等奖21个。承办和参加行业教指委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6个、二等奖38个、三等奖51个。承办和参加省级技能大赛获一等奖6个、二等奖46个、三等奖34个。

6.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充分

依托杨凌职教集团和陕西农业职教试验区,搭建职业院校相互交流平台,通过积极承办和举办各类研讨会,邀请李进、马树超、居烽等国内知名专家来院为全省职业院校作专题报告,传播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利用学院高职教师、中职校长(教师)培训基地及各类技能鉴定站,面向兄弟院校、社会、行业积极开展教师培训、企业员工培训和技能鉴定,促进兄弟院校协同发展。三年已培训中、高职骨干教师288人次、校长126人次。每年组织科技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科技下乡、科普大集和大学生暑期“教育、文化、科技”下乡服务活动,为政府、行业、企业和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与西北工业学校、榆林市农业学校等5所中职学校开展“3+2”合作办学,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改革。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201518

 

执笔人:王云江

集团化办学1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yangl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中国 陕西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渭惠路24号   邮编:712100   

电话:029-87083901   【管理员登陆】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